中国金融经济的未来走向何去何从

时间:2015-08-16 08:30:00

浏览量:8.6k

由2015年6月12日至7月8日,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奇异的波动,上证综指持续下跌了32%,创下了自1992年中国股市成立以来的最大跌幅记录。上证5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H1507分别为7.3倍和13.3倍,中证5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C1507最高为24.3倍。

从14年4月29日至15年6月12日,上证综指上涨156%,由2026点上涨至5178点,同期,创业板指数上涨178%,深证成指上涨146%。随后,上证综指在涨至5178点之后,7月8日,最低下跌至3507点,股市出现了“杠杆牛”现象。

美元吹响了紧缩回流的号角,依次来刺激中国市场内的外资投机者,一旦中国股市股价涨到最高峰,就会直接全部抛售出去。这是美国在收割拉美、制造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惯用手段,并且屡试不爽,但这次,华尔街的精英们在中国碰壁了。

短时间内,中国政府意识到了美国这个“惯犯”早已蠢蠢欲动,凭借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,将中国5178点的股指压到至3507点,将美国资本高位抛售股票、收割中国股市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中。

而抛售不仅未能获得前两次收割拉美、东南亚的暴利利润,且当外资开始抛售中国股票时,由于中国股市是由政府主导的政策市,在面对危机来临时,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。

大批国企一同收购了见机行事的外资抛售的股票,避免了中国股市的全盘崩溃,可谓是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

面对此次危机,15年,我国正式宣布将人民币汇率机制化,这重保险使得中国短期内得以规避美国的收割行径。

而若要长期规避风险,改善此问题,必须扩大对其他储备货币的使用,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,加快在黄金、天然气、石油等其他大宗商品市场上,打通人民币的循环渠道,这是我国自15年金融战以来,一直不断努力推进的领域。